據業內專家估計,我國蛋雞的年更新數量為12億只,按照理論計算,曾祖代雞的供種能力可放大24萬倍,這樣有5000套曾祖代蛋種雞就可以滿足全國全年的商品代蛋雞更新需求。據官方公布的第一批國家蛋雞核心育種場名單,共有5家,這5家的保種培育量是多少?曾祖代雞的培育遴選十分嚴格,育種素材不能將就也不可太少,在選育過程中會陸續擇優汰劣,有人估計遴選后的保種量至少也要有10萬套。就是具備了高出實際市場需求20倍的供種能力。作為原種場,開弓沒有回頭箭,誰都想勝出,誰都不肯退,誰都想做好自己的“文章”,所以總量始終會是供大于求。依據理論推算,一套曾祖代雞具有放大50套祖代雞的供種能力,一套祖代雞具有放大60套父母代雞的供種能力,一套父母代雞具有放大80羽商品代母雛雞苗的供種能力;據官方公布的第一批國家蛋雞良種擴繁推廣基地名單,共有10家,這10家種禽企業的祖代雞、父母代雞存欄量是多少?由于數據源和計算方法的差異,不得而知。但是,據行業協會在監測企業的統計,我國祖代蛋種雞常年存欄量(包括進口和國內自主培育)多年在45萬套至75萬套之間波動。那么,依此來計算,一套祖代雞可以有5000羽商品代母雛的放大效應,有24萬套在產祖代雞就足可以供應市場了。又據行業在監統計,我國父母代種雞存欄量大約是2000萬套至2400萬套之間波動(也有人分析是1500萬套,其中祖代企業飼養700萬套,600家父母代場飼養800萬套——這可能沒有計算種雛雞和后備青年雞),而按12億只商品雞苗的年更新量,有1500萬套在產父母代種雞就可滿足市場。所以這兩層面的總量也還是供大于求。值得一提的是,由于人工輸精成本日趨增高和防病的考慮,種禽企業逐漸在推行種禽的本交籠養(公母雞按1:10),這勢必增加種公雞的飼養量,比人工授精大約要增加3倍。
對于商品代養殖場戶來說,種源的總量供大于求,可以使得雛雞苗價格更便宜,在其他因素不大變的情況下,更便宜就使得蛋雞養殖的盈利天花板升高,有助于促進補欄和保量。這樣,由于蛋雞生產的周期長,高峰來臨后“剎不住車”,蛋價波動受年節影響大,只要蛋價合適,商品代蛋雞總量也是會始終處于飽和與過剩之間。
如果從更全面的角度看,我國蛋雞的總量還有統計不完善的空缺存在,就是不在監的品種和數量。這是歷史、地理和群眾消費口味與消費習慣的慣性所致。例如,眾多的地方品種雞、林間、農家散養雞、烏雞、綠殼蛋雞、節糧型矮小雞、肉蛋兼用型如固始雞、狼山雞;華鳳雞(貴妃雞雜交海蘭商品代)等;有些品種雞蛋在局部地區是消費的強項,如長三角、珠三角地區就不以通常的高產雞雞蛋做主項。